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第三次能源革命

站在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转折点

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又一次站在能源革命的转折点;可 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了第三次能源革命,生态环境与国际关系亦迎来转型发展。“碳中和”即净零碳排放,旨在实现碳吸收端与排放端的抵消;由此,实现路径可分为加、减两个维 度,增加碳固定和碳汇,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而最终目标的确立又深刻影响脱碳的实现。控制全球温升事关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碳中和”的根本要义,需要世界各国执行脱碳措施; 对于中国,把握本轮能源革命的主动权,不仅关乎提升能源安全性,还在于从双向驱动制造业升级。

把握能源转型机遇:需求侧与供给侧

从政策驱动来看,全球多国通过颁布政策或立法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站在能源转型的机遇 期,多国亦制定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战略规划,其中,绿色发展和数字技术是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从经济运行来看,伴随清洁能源电力技术的成熟,其成本不断下降,产业收益上升,能源消费结构得 以优化;碳市场赋予碳排放资产属性,借以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并缓释风险,并与金融市场形成协同。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之变

脱碳对德勤各行业客户的影响

“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改变了行业的供需、竞争、政策、客户、供应商、产业链等环境与主体,另一 方面也促进行业中的企业转变发展模式以应对环境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碳中和”背景下,以煤电为主的中国发电行业脱碳压力巨大,电力能源结构亟待向清洁能源转型; 传统电厂与清洁能源电厂均需在新能源电力技术、储能技术、资金流动性等方面突破创新。

各行业的积极应对

近中期,中国钢铁供需预计呈现“紧平衡”的状态,钢铁价格有望稳中有升,脱碳行动或将提升钢企 生产成本;对此,钢企将从“加减”两个维度,降低碳排放,提升效率、工艺水平与市场参与度。

中国电解铝产量将达产能指标“天花板”,受新能源设备、新能源车等需求拉动,价格上行区间有望 持续;使用清洁能源电力、发展再生铝、研发惰性阳极技术等是电解铝产业脱碳的主攻方向。

建材行业传统的能源与产品结构亟待转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的提升将极大减少行业的碳排放,市场 对新型低碳材料也涌现出诸多需求;同时,发展节能工艺、应用余热回收技术已成为行业共识。

交通运输电气化降低了行业碳排放,还提升了行业智能化水平,高新技术推动了运输结构、交通工具 节能增效;碳中和为金融、互联网等服务业带来机遇与风险,服务业亦将创新产品、转变工作模式。

“碳中和”下企业运营之变

碳排放核算

面对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三者难以统筹的困境,企业在运营转型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管理碳排放 核算全流程、顺应外部监管准则演变、重塑内部管理会计体系,以及增强数字化能力建设。

GB/T32151规定了10个行业企业边界内各生产系统的碳排放核算流程,从核算逻辑看,CO2排放量为排 放源活动量与该活动CO2排放因子的乘积;排放源动态监控、活动数据收集是目前的薄弱环节。

监管与管理

碳排放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计量法和监测法两种,前者通过碳排放活动和碳排放因子计算得来,后者 通过设备监测直接获得数据;中国目前仍以计量法为主,但监测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且易于监管。

以发电企业为例,企业碳排放总量为各生产系统排放量的加总,针对不同排放源活动的碳排放因子, 国标在附录提供了部分标准数据,预计未来相关核算准则将不断完善以细化颗粒度和提升精准度。

企业需要在每年年初根据上年度排放实际情况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并于3月30日前将报告提交至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碳排放量超2.6万吨的企业需强制报送;报告目前仅包含CO2的排放情况。省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3个月内组织评估和核查,并于每年6月30日前汇总本地区重点单位排放情况 上报国家部委;核查工作包括文件评审和现场核查,核算边界、数据真实性和正确性是核查重点。

数字化建设

计量碳配额主要有基准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三种方式,伴随全国碳交易启动,各行业全国性 碳配额分配方式有望加速出台;国家部署、属地共建的局面将维持,而企业的外部沟通机制愈发重要。

从外部环境看,ESG、CSR等非财务报告受到更多企业、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关注,其相关准则框架不 断完善,政府增强对相关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这既为企业带来投资机遇,也要求其识别隐藏风险。碳交易催生企业底层资产发生变革,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碳排放权可视作企业的一种资 产,但就具体资产类别,目前观点不一;在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实践中,各地对碳资产的会计处理也不 相同。

从内部管理看,建立并完善碳管理会计体系的需求日益突显;与通用管理会计的本质功能一致,碳管 理会计体系可从辅助减排决策、控制履约成本、规划排放预算、评价碳绩效等方面提供管理支持。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管理各环节均存在减排需求与运营痛点,这些倒逼企业寻求转型;而以 “大云机物智链”为代表的技术助力企业形成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通用视角来看,企业数字化体系大致可分为技术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反馈层;由下至上,每 一层都为上一层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撑,同时,顶层的反馈层又会反哺底层优化。企业在应用层可选择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多种多样:以某大型跨国电气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为例,作为 应用层的一个解决方案,其结构又可大致分为五层,以便更好接入更高层级的平台。

报告节选: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报告链接: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